成都钱棒棒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图片展示

钱棒棒阅读时间~温铁军:中国崛起不易,不断被美国“吸血”,像头牛被扒了两张皮

浏览:     发表时间:2021-09-13 21:00:55

图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她曾繁荣鼎盛、八方来朝,也曾闭关锁国、跌落尘埃,她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也有苦难深重的历史。

从清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间,中国也像周边其他国家一样,经历过被欧洲殖民者狂轰滥炸的年代。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们经历过战争、灾荒、穷困潦倒,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自主的权利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才迎来了今天的崛起。

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感叹的那样:“中国的问题非常复杂,中国的崛起堪称奇迹。”

图片


在一片“中国崛起是搭了全球化便车”的声音中,我国著名的经济专家温铁军老师却说,全球化有利也有弊。

他认为,中国的崛起没有那么容易,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不断被美国“吸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就像一头埋头苦干的牛,被扒了两层皮,至今还在一边奋斗,一边“疗伤”。

当资本披上“全球化”的外衣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而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则离不开全球化这三个字。

图片


对于中国经济崛起的原因,一直以来,网络上都有着这样的声音,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是搭了全球化的便车,如果没有全球化,中国经济不可能发展得如此之快,甚至说,中国经济的崛起就是全球化带来的。

现今网络上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另外一句话,叫做“只要站在风口上,哪怕是猪也能飞起来”,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认为只要找准“风口”,就可以在竞争中战无不胜。

对于个人来说,也许在一段时期内是可行的,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光是“飞起来”还不够,还要有足够的底气,来做好“落地”的准备

图片


温铁军老师认为,经济发展这事儿没有这么简单。

现在谈经济必然离不开资本二字,而资本的战争要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那时的资本是产业资本,不像现在早已到了金融资本阶段。

被很多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是,金融资本的战争就是从全球化开始的。

产业资本时期,曾有中国14万劳工在欧洲战场上流血流汗,金融资本时期,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以美国为首的拥有金融资本竞争优势的国家,则开始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盘剥

图片


在全球化刚刚兴起的时候,我们身边流行这样一句话,叫做“资本无国界”,对于那些急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通过金融全球流动获利的欧美国家来说,不仅是资本无国界,资本家更没有国界。

他们只认识利益与金钱,于是就有了第二句话,叫“资本家无祖国”。

温铁军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那些所谓的金融资本化、金融全球化,形成了今天所说的‘全球化’。”

所谓“全球化”并非如人所见般光鲜亮丽,美名其曰全球意识的觉醒以及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云云,真正的“全球化”是欧美国家金融资本扩张的桥梁,在扩张的过程中,人们还常常能听到一个更直接的称谓,即“经济全球化”。

图片


当资本披上了全球化的外衣,剥削与掠夺的本质不会改变,只不过从前是产业资本,现在是金融资本,剥削的方式不同了而已,掠夺的方式也更加隐晦了。

不了解金融经济的人一般难以捕捉到这样的事实,这才有了前几年众人欢呼“全球化”,为“全球化”疯狂唱赞歌的行为。

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隐藏的真相,那就是中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并非最大的获利方,相反,中国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最勤奋最高产的“工具人”,是欧美国家心中最理想的“打工仔”。

开放全球化本身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一本万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也有利可图,但代价却是巨大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掌握主动的欧美国家是否真的会大发慈悲地让利给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从金融经济的角度来观察的事情。

图片


第一张皮:资源环境被破坏,工人待遇被压榨

全球化的过程是互补的过程,是发展中国家通过“打工”来维持发达国家高经济水平的过程,这样的全球化也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西方国家普遍生产不足。

尤其是那些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消费品,譬如服装鞋帽、水杯茶壶、包装纸盒、儿童玩具之类。

在发展中国家当中,中国属于劳动力生产大国,为了发展,中国大量吸纳了来自西方国家的产业转移,于是,中国出现产业过剩

图片


温铁军老师提出:“不少人这时候就要说了,中国搭了全球化便车,得了多少多少好处,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像一头牛被扒了两层皮一样,付出了巨大的的代价。”

要知道,世界上不只有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体量大,劳动力丰富,但也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竞争。

至今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靠一般消费品的出口谋生,他们将劳动力的价格压得很低很低,出口的商品价格也就降了下来。

中国要想在竞争中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只能跟着把价格降下来,把劳动力的价格压下来。这就无形中压榨了中国工人的待遇,造成了底层人民的穷困和社会的负担

图片


为了拥有竞争力,中国开始四处开设工厂,那些无法遏制的污染也就源源不断地进入了中国的水流和空气当中,原本清新美丽的环境被雾霾和污水所取代,这些都深深伤害了生存在这片大地上的中国人。

虽然中国很早就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也开始植树造林,将生态环境的恢复列入重点工作当中,但被破坏掉的完整的生态链已经回不来了,人工形成的森林与河流虽然美丽,但始终不复自然界原本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的资源与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许多珍贵的动物不见了,许多珍稀的药材和树种也不见了,许多虫子变少了,许多鸟儿没有食物,大自然的食物链哪怕缺失一环都变得不再完整。

图片


沉重代价的背后是中国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声名鹊起,也是从那时开始,中国制造渐渐被世人所知。

可惜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制造的崛起是由多少自然环境的污染换来的,中国商品物美价廉的背后是多少中国工人的勤劳与付出。

只有那些在工厂里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干活的工人们知道,他们实际上获得的收入与他们的劳动强度是远远不符的,但是为了生活,他们别无选择。

图片


更重要的是,中国要与世界接轨,要发展经济,就只能扛着这些代价往前冲,而环境的破坏以及工人待遇被疯狂压榨的事实,就是中国这头埋头苦干的“牛”被西方资本扒下的第一层皮。

温铁军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中国向美国出口,平均一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七双中国的鞋子,消费十二件中国的衬衣,而美国的高技术产品,比如一架波音飞机,需要很多很多吨的这种一般消费品才能换来一架。”

即便如此,西方也绝不会将真正好的技术卖给中国人,想要在高技术领域有所进步,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地摸索。中国的工人将血汗播撒在重复又疲劳的工作岗位上,换来的只是西方自认为并无大用的产品。

图片


但对于西方来说,好处就多了,拿美国举例,美国在许多年来始终没有停止增发货币,而大量增发货币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极高的通货膨胀率,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社会上商品的价格随着货币的增发而水涨船高。

事实上,这样的高通胀始终没有发生,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低廉消费品价格的进入,维持了西方的低通胀,只要商品价格低,通胀率就不会高,这是经济的铁律。

第二张皮:贸易盈余反投国债,维持西方国债发行

那个年代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可谓是“好学生”的模范,中国不惜破坏自身的资源和环境进入全球化的竞争当中,给欧美国家“打工”。

图片


而中国工人又是世界公认的勤劳踏实,他们生产大批价格低廉的一般消费品,用以拉低由于西方增发货品带来的高通胀率。

中国工人的待遇被如何拉低,都不影响欧美国家社会的高消费、高福利。

对于西方来说,中国是个极其好用的“打工人”。

图片


但这还不够,中国几乎拼尽全力赚取的盈余,即到手的外币,还要回投到西方的国债市场上,用以维持西方的国债发行

用温铁军老师的话说:“这不就是两张皮都被扒下去了吗?”

一方面苦苦奋斗,一方面将奋斗来的果实拱手投入别国国债市场,中国在全球化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是“苦力”,又是“冤大头”。

图片


但温铁军老师并没有批判当时做法的意味,相反,他非常理解那个时代的无奈,毕竟受国力所限,中国要想发展,也必须如此。

放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亏吃得还算值得。

那些年,即便被美国人扒了两层皮,在中国社会的主流依然充斥着对世界的感激,甚至是对美国的感激,而中国人骨子里推己及人的精神,也使得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交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

图片


中国在进行了长期的埋头苦干和独自钻研之后,自身的潜力也迅速地被挖掘出来,因此,今天中国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回忆起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并不像今天这样动辄制裁、围堵,尤其是21世纪初期,美国的许多政治家们一致认为那是中美战略合作的最佳时期

可这个“最佳时期”是怎么来的,我们心知肚明。

图片


中国“双重贡献”,美国“两极分化”

2007年,美国两位教授共同发明了一个单词“Chimerica”,即中美共同体,强调中国和美国已经进入了共生时代。

其中一位教授弗格森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回答:“我是用这个词来描述中美关系。一个国家负责出口,另一个国家负责进口,一个国家负责花钱,另一个国家负责储蓄。”

弗格森还将中美关系比喻成婚姻,称“中国负责存钱,美国负责花钱”,但是这种关系是脆弱的,美国现在付不起钱却依然从中国进口所需物品,中国不免会对这一境况感到担忧。

图片


中国之所以能够存钱,关键在于中国的劳动人民一直在马不停蹄地用劳动赚钱。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被扒掉的两层皮,就是对美国的“双重贡献”,但即便如此,美国社会依然出现了一个可以预料的后果——两极分化。

温教授分析道,是美国把它的产业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才造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因为产业到哪儿,就业就到哪儿,美国失去了大量的产业,美国社会的就业率自然就会降低。

美国整个纽约市人口两千万,就业人口只有三十万,自然就会引发社会矛盾。

图片


美国底层百姓十分清楚,正是由于华尔街金融的运作,使得大部分人失去了就业机会,因此,2008年美国人冲击华尔街时提出了一个具有清醒认识的口号“占领华尔街”

美国实体经济的低迷和虚拟经济的高涨形成了鲜明对比,毕竟,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融通,并不产生实际价值。

人们越是没有工作,美国的税收越是不易维持,进而在经济上就越是依赖金融市场,这也让美国的经济陷入一个难以破局的死循环。

图片


反观中国,虽然被扒了两层皮,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一步步地提升,当初被剥削实属无奈。好在多年来通过劳动人民不屈不挠地奋斗,终于奠定了“一带一路”的坚实基础,在美元方面,我们也开始慢慢地“去依附化”,推出人民币结算的规则。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多年前,他们是廉价劳动力,多年后,他们是庞大的消费人群,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放弃中国这样大的消费市场,加上人民币可随时兑换黄金,有黄金兜底,各国自然会把心放在肚子里,人民币结算是可行的。

今天的美国依然是冷战思维,动辄拉西方各国战队围堵,还提出“去中国化”,将全球剥削者的姿态彰显得淋漓尽致,仿佛中国动了它的“蛋糕”。

图片


实际上,中国很早就提出过“合作”这一概念,所谓“合作”,并非如美国那般通过扒别人两层皮的方式“肥”了自己,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大家共同携手,将原本的“蛋糕”做大。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蛋糕”做大,美国实际所掌握的财富会比现在还要多,全世界的人们也都会慢慢富起来,无论是国与国,还是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都会逐渐减小。

然而,这对于冷战思维已成习惯的美国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在中国经济体量大起来的同时,已经很难再继续“低调”下去。

图片


有趣的是,在美国别有用心的散播下,中国非但没有被国际社会孤立,反而在世界上逐渐出了名,得到了更多拥护与支持,中国企业、中国产品成为更加受欢迎的所在,美国出的许多招可谓是大多都起到了反作用。

这也从侧面证明,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中国的前途虽坎坷多难,却是民心所向、未来可期。

孤风婉史| 来源
更多金融常识咨询及实操,请添加管理员微信:shushi1019,财务改变从这里开始!
图片



分享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更多
>>>
推荐给朋友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QQ空间
腾讯朋友
人人网
豆瓣
百度贴吧
网易热
印象笔记
复制网址

         蜀ICP备16011016          公司电话:028-84375049      17302839019       客服微信:shushi1019      微信公众号:yiwanjia2014